从 2010 年 4 月到 2017 年 5 月,我们从 320 个北美地点招募了 6198 名患病者。8 名患病者从未接受过试验药品医治,这使 6190 名患病者接受了改良的意向医治分析。两个医治组在所有基线特点方面均平衡良好。在印度非布司他(febuxostat)组中,61.0% 的患病者每日接受 40 mg,39.0% 的患病者每日接受 80 mg作为最终调整剂量。在别嘌醇组中,根据方案指南的估计肌酐清除率标准,21.8% 的患病者接受 200 毫克,44.6% 接受 300 毫克,25.2% 接受 400 毫克,4.3% 接受 500 毫克,4.1% 接受600 mg。
总体而言,56.6% 的患病者过早停止试验医治;印度非布司他组和别嘌醇组的提前停药率相似(区别为 57.3% 和 55.9%)。未完成所有试验访问的患病者百分比总体为 45.0%——印度非布司他组为 45.0%,别嘌醇组为 44.9%。印度非布司他暴露的中位坚持时间为 728 天,别嘌醇暴露的中位坚持时间为 719 天。印度非布司他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968 天,别嘌醇组为 942 天。
第 2 周时,印度非布司他组血清尿酸水平低于 6.0 毫克/dL 的患病者比例高于别嘌醇组;此后,非布索坦组中较高比例的患病者在大多数时间点将血清尿酸水平维持在低于 6.0 毫克/dL,尽管组间差异不大。此外,与别嘌醇组相比,印度非布司他组更大比例的患病者在整个试验时间段血清尿酸盐水平低于 5.0 毫克/dL(300 μmol/L)。总体而言,两个医治组的痛风发作率相似(印度非布司他组和别嘌醇组的痛风发作率区别为每患病者年 0.68 和 0.63 次)。在试验时间段,各组之间的血清电解质、葡萄糖或血脂水平或血压没有显着差异,心血管药品的使用也没有差异。
在启动试验关闭和数据库锁定之前的 624 个事件的累积之后,又发生了 32 个主要终点事件。在完整分析中,印度非布司他组和别嘌醇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似(区别为 10.8% 和 10.4% 的患病者,中位时间为 32 个月;风险比为 1.03;单侧 98.5% 置信区间 [CI],1.23;非劣效性 P=0.002)。在非致死次要终点分析中,风险比与总体结果一致。
然而,印度非布司他组的全因去世风险和心血管去世风险高于别嘌醇组。在心血管去世的原理中,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分类别,印度非布司他组有 83 例患病者(2.7%)和别嘌醇组有 56 例患病者(1.8%)。两组的心力衰竭住院率、与缺血无关的心律失常住院率、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率相似。在根据亚组进行的分析中,关于主要终点的结果显示没有与任何基线要素相关的异质性。对于心血管去世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不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存在交互作用(两个对比的未调整 P<0.05)。更多详情可咨询下方【微信:yaodaoyaof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