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FREED 研究表明,与改变生活方法的常规医治相比,印度非布司他(febuxostat)显着减少了血清尿酸水平,其作用与作为 65 岁或以上高尿酸血症患病者的主要复合终点的脑、心血管和肾脏事件降低有关.在主要复合终点中,印度非布司他医治明显降低了肾脏事件。我们的结果与先前研究的结果一致并有所扩展。FREED 研究显示,印度非布司他和非印度非布司他(常规医治)组在减少尿酸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黄嘌呤到尿酸的代谢转化步骤产生的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诱导内皮损伤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因此,控制血尿酸水平是医治高尿酸血症的合理治疗方法,XOI具有很强的降尿酸作用,可能会导致更好的心血管结局。
在主要复合终点的单个组成部分中,最常见的事件是肾功能损害。在肾功能损害中,印度非布司他组和非印度非布司他组常见微量白蛋白尿或轻度蛋白尿。关于硬终点,各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每个预设亚组中主要终点的基线变量风险风险在亚组中未观察到印度非布司他医治与基线变量之间可能互相作用的显着异质性。显示了研究时间段 eGFR 的连续变化。每年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斜率显示印度非布司他组和非印度非布司他组之间的平均 eGFR 斜率无显着差异 [-0.37 (-2.32 至 1.44) 与 -0.69 (-2.63 至 1.39) mL/min/1.73 m2,P = 0.606]。随机化后 12 周时的血清尿酸与主要复合终点(n = 980,P = 0.121)之间未观察到显着相关联性。然而,在调整随机分层要素后,血清尿酸水平 >7 毫克/dL 与 >5 至≤6 毫克/dL 相比是一个很强的凶险要素。
在每个测量点和终点的 hs-CRP 和 NT-proBNP 水平在印度非布司他组和非印度非布司他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然而,印度非布司他组在 30 个月(P = 0.024)、36 个月(P = 0.021)和终点(P = 0.035)的 HbA1c 水平显着低于印度非布司他组。印度非布司他 [n = 21 (3.9%)] 和非印度非布司他组 [n = 25 (4.7%)]中癌症的发生率具有可比性 (P = 0.529)。两组均未观察到需要医治的静脉血栓形成,但印度非布司他组 [n = 6 (1.1%)]的痛风发作发生率低于非印度非布司他组 [n = 14 (2.6%),P = 0.069) 在研究时间段。更多详情可咨询下方【微信:yaodaoyaofang】。
